过节走亲访友,当然不能两手空空。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,烟酒逐渐被淘汰,各种保健品成为了礼品的******。
但那些价格昂贵的保健品,真的能带给亲友健康吗?
下面,食品与营养专家云无心博士,告诉大家热卖保健品的那些猫腻。
1.被神化的冬虫夏草
在很多人的观念里,冬虫夏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保健品,各种商家宣传里也把它的功效夸得天花乱坠。
然而早在 2016 年,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发布消费提醒:冬虫夏草属中药材,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,而且检验的虫草及其制品中,重金属砷的含量严重超标(4~10 倍)。
在目前的科学文献中,对虫草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做的,而且研究水平基本上处于“成分识别”的层次。
没有什么高质量研究能证明冬虫夏草对人体健康有特殊功效。
功效不靠谱,重金属砷超标,连安全性都无法保证,大家就别花冤枉钱了。
2.“细胞破壁”的松花粉
松花粉是马尾松、油松等植物的干燥花粉。它跟植物的其他部位一样,主要也是由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矿物质组成。
卫计委在 2004 年公告,把松花粉等多种花粉作为普通食品管理。
也就是说,它跟萝卜白菜米饭馒头一样,可以随便吃,没啥特殊功效。
不过,有一些厂家生产的松花粉产品获得了保健品的蓝帽子商标,功能是“***************”。对此,有两点大家应该记住:
宣称“增强*********”是合法的,此外的其他功能都是违法的;
“增强免疫力”是一种很模糊的功能,而且中国的保健品审批中只要提供指定的几个动物实验,就可以满足要求。
简而言之,任何松花粉产品,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,都没有必要吃。
3.功效多样的三七